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

网上有关“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设计评选活动总结

为发挥历史“教学案 ”导学的作用,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质量,调动历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网络教研活动 ,总结前一段“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明确下一步教研工作思路,按照教研工作计划 ,进行优秀教学案设计评选活动 。

一 、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提出原因

历史学科以往教案设计重点是知识的梳理与教法的选取,缺少师生探究问题设计与学法的选取,也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 ,教案的作用不大,有的老师书写教案就是应付检查。

近两年多数学校使用学案的同时,教案还要写 ,老师认为增加备课的负担,有反感情绪。

有的学校还是重视教案,对学案要求与重视程度不够 。

初中历史学科每课内容多 ,课时又少 ,传统的教案与单一的学案,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如何提高备课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我县历史学科需要解决的教研课题。

二 、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理论依据

依据历史课程倡导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的新课程基本理念。

遵循“教 ”与“学”的客观规律,以较少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论 。

借鉴杜郎口与杨思中学的外地成功经验。

依据我们全体历史教师的实践经验。

贯彻教育局与进修学校开展“网络教研” 、“教研为基层学校服务 ”的文件精神 。

基于以上原因和理论依据 ,历史学科确定:“以历史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为核心,全体历史教师参与,每人完成两课的教学案设计 ,利用网络教研的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教研活动”。

三、教学案设计教研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在2009——2010学年度,全县80%的历史教师 ,每人完成了两课教学案设计的任务 ,历史中心教研组五位成员,还承担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专题知识的归纳,教学案与专题知识归纳等资料 ,都上传到“群共享空间”,到现在已经上传作品达140多个,实现了教学案设计等资源共享的目的。

为了总结前一段教研工作经验 ,明确下一阶段教研活动的思路,根据《教研工作计划》,决定进行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 ”设计评选比赛 。

在10—19日教学案设计评选初赛活动中 ,全县有22所学校27位教师参加此次评选比赛,参赛教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按照通知文件要求 ,完成教学案设计与课件制作,及时上传到群共享空间。

于19日,由七位评委进行初选 ,有12位老师的作品进入了决赛。

今天参加决赛的十二位参赛教师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教学案设计基本思路 ,还说出这样设计的原因与理由,这是我们在研讨课上所学习不到的 。

应该说今天的参赛作品,大多都是课堂教学真实的教学案例 ,他们的教学案设计:每个环节目的明确,设计符合历史知识呈现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有效 ,值得借鉴与推广 。

下面就结合参赛教师的作品,说明一下历史学科教学案设计的特点,

(1)情景导入的设计:

目的:引起注意力 ,激发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

学生主体的现状:每周两课时,时间跨度大;前节课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 ,课间学生户外活动 ,精力分散。

教师的导学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历史思维情景,联系旧知识、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开启学生的思维 。

(2)学习目标的设计:

按照课标确定“三维目标”,结合校情 、学情等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没有具体内容,他们所选取的过程与方法,就是课堂教学实际运用的 ,而不是给别人检查看的,这样设计学习目标是有效的。

体现学习目标科学性与适用性。

(3)自主学习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 。

教师的导学是:在教学案设计时要求明确,如:预习指导、阅读指导、设计检测题 、课上组织与引导学生全员、有序的参与。

学生主体参与是: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检测习题、学生互相交流。

通过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实施 ,实现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目的 。

(4)合作探究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导学是:有效整合教材资源,联系已有知识设计问题情境 ,利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围绕重点内容与情感目标,有效地质疑思考问题 ,思考题设计不偏 、不难,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 ,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

组织与引导学生得法、有效参与 。

学生主体参与是:积极思考问题、阅读相关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互相协作,通过合作探究过程的学习,落实了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5)知识梳理的设计:

目的是归纳历史知识结构,得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结论。

教师导学是:鼓励与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揭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得出值得借鉴的历史结论 。

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感知、理解、体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6)巩固训练的设计:

目的是掌握重点知识 ,学以致用。

教师的导学是:结合中考题型与重点内容,设计巩固训练题,组织与引导审题 、分析与解决问题。

学生主体参与是:阅读题干、分析问题、独立完成 。

实现当堂所学习的内容当堂掌握。

十二位参赛教师 ,遵循新课程与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的教学案:学习目标明确 、环节齐全、内容科学完整、设计思路清楚 、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师导学与师生共同探究 ,把教案与学案融合成一个整体,把教师导学与学生合作探究融合成一个整体;把知识呈现与问题质疑融合成一个整体;以教师导学为主导,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体 ,能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感悟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案,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四 、今后历史学科教研工作的要求。

1、教学案设计的教研活动,还是我们历史学科今后教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 ,每个学期、每位老师 、上传一篇、自己在教学中认为比较成功教学案设计及课件 ,形成主动参与网络教研的一种习惯,以实现资源共享 。

2、设计教学案不要简单模仿,要体现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使用教学案要课前下发 、课下收回,发挥“教学案”的导学作用,实现“教学案 ”让学生“学会”的目标 ,更要实现教学案让学生“会学”的目标。

3、今天举行的教学案设计评比活动,应是历史学科网络教研活动的起步,下一步教研活动的方向已经明确 ,期待没有参与的三所学校与十一位没有参与网络教研的老师主动地参与,只要我们调整一下工作的思路,就能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 ,就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能丰富我们教书育人的美好人生。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渔父》教学案例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渔父》这篇文章在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本板块另一篇课文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两篇文章一长一短 ,一重一轻 ,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学习难度不大,可以安排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稍加点拨指导。学完本课 ,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人人有话可说,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领会屈原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正确看待?渔父?这一形象。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

4、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 ,学会辩证地思考 ,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 。

5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积累名句。

其中2 、3、4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 、教学步骤:

( 一)预习检查(教师投影 ,学生回答):

1、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并说出该词语的今义:

(1) 颜色:脸色

(2) 形容:形体和容貌

(3)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4) 凝滞:拘泥

2、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2)行吟泽畔 (省略句)

(3)是以见放 (被动句)

(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5)自令放为 (宾语前置句)

(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二)教师投影背景知识和关于《楚辞》的文学常识:

(三)文本探究:

1 、学生朗读课文 ,梳理课文脉络:

教师总结如下:第一段:屈原见放;第二段:渔父提问;第三段:屈原表志;第四段:渔父离去 。

2、自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刻画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身为三闾大夫,为什么会如此落魄?用文中句回答。

3、自读课文第二段 ,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回答不到位,教师适当总结):

明确:渔父是一个知天达命 、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隐士形象。

4、自读课文第三段,概括屈原的形象 。

明确:洁身自好 ,坚持操守,宁死不屈。

5 、课文第四段富有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本段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他不愠不怒 ,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这是渔父处世哲学的一种诗意的说法。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 。

(四)探究提升训练(写在随堂作业本上):

1、浅析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生答案示例:文章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主旨,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答 ,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文中至少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 。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 。二是两种处世态度的比较。屈原明辨是非,高洁自奉 ,而且至死不渝;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 。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 ,反遭流放;渔父消极避世,反而身心自由。这些对比交织在文中,相反相成 ,把两种人生态度 、两种人格比照衬托得十分鲜明。

2 、简要评价渔夫的处世哲学 。

学生答案示例: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 、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 ,具有心平气和的超然心态。后世众多诗词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

3、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提示: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他理想破灭以后,他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司马迁为成就人生之大事业?创作《史记》 ,选择了忍辱偷生,塑造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塑造了不同的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 、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收集含有?渔父?这一意象的古典诗词 ,越多越好 ,探寻《渔父》一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六 、教学反思:

《渔父》这篇课文比较简单,类似的内容在接下来的《史记》选读中的《屈原列传》中还要学习,所以本课教学采用自读和问题探究的模式 ,意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问题探究意识,所设计的问题也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出发,完全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教学理念 。

《渔父》教学案例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 ,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 ,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 ,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 ,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 ,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 、《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 、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 ,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 ,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 ,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 ,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正音 憔qi?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 滞zh? 淈gǔ 哺bū 歠chu? 汶m?n 皓h?o 莞wǎn 枻y? 濯zhu?

三、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 、语言、肖像、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 ,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 ,?欤? 。至于,到。斯,这 ,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 ,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 ,执着。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淈 ,搅浑。激扬,激荡 。哺,吃。歠 ,饮。深思 ,认识清醒 。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 ,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 ,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 。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四、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 ,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 ,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

重点字词:既,已经 。放,被放逐。于 ,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 。形容 ,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 ,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 ,因此。见 ,被 。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 ,哪里 。以,用 。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 ,?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 ,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形成板书)

五 、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 ,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 ,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 ,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六、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教参(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 ,一个是?生得伟大? ,一个是?死得光荣? 。

七、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 ,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 ,应该怎样活。

附板书: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案例教学法以其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启迪效果而倍受关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精选过的历史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当前,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展创造性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正在探讨和论证之中。

案例教学以其生动多样的组织形式,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启迪效果而倍受关注。

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

认识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精选过的历史知识实

例,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一 、历史案例教学的特点

1.目的性和典型性 。

通过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学生在案例思考 、分析、讨论中,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实性和主体性。

案例所描述的历史问题基本上都是真实的,问题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 。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 、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趣味性和多样性。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感悟到“以史为鉴 ”的真谛,历史案例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载体,当案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自觉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自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

4.深刻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 、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历史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

案例的教学实效往往借助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到落实 。

要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情境创设非常重要。

它可以生动地再现仿真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开展想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使客观情境与主观活动情境融合协调。

曾经有这样一节中学历史课,教师设计了一个综合式的案例,为教学内容铺设了一个情境,构思之巧妙,形式之独特,操作之自然,为我们历史教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值得借鉴的例子 。

老师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英国殖民当局强行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税时的反应,做了如下测试:平时历史课前的课堂测试都是学校免费提供草稿纸,而这次老师宣布学生必须交5分钱才能领到一张纸。

学生马上做出反应。

有的反对并 *** 说:“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别的老师不这样?我们没带钱不准备交! ”;有的说:“我们要向校长提出意见!”有的极力克制着,脸憋得通红,最后不得不妥协,说明天一定补交上 。

学生们带着情绪答题,教室里气氛很压抑,而测试最后的一题就是就这事写出你的感受,学生们都义愤填膺地写了很多 。

接下来老师在一片沉寂的气氛中开始了“独立战争”一课的导入,对于由北美殖民地人民和英国殖民当局的尖锐民族矛盾激化而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经过先前“交钱领纸 ”的一幕体验,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了“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的含义,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事后教师就这个做法向学生道歉,并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老师用类比的方法,从生活实际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新颖的教学案例,感受贴切,恰如其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赞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师对历史情境案例教学的运用

和在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方法的技艺性方面的特色所折服。

三 、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案例是关键。

立足于课标,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中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 。

一个好的案例呈现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与教学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设身其中去思考、决策,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

课程资源中的案例,是立足于课标编写的,可读性强,也生动典型。

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这一类的案例素材应是首选。

教师依照课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问题 。

2.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要,精选案例,科学地使用。

要研究本学科哪些章节可以运用案例教学,运用什么案例进行教学,从而避免案例教学的随意性 、自发性、不系统、不规范的局面,也可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地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问题出现,使案例教学做到有目的 、有计划地开展 。

3.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 。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考虑与其它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传统的讲授法尽管存在很多的不足,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仍是不可缺少的。

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给学生一个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 、难度也较大,教师平时要注意多积累、多搜集,精选教学案例,甚至自己撰写教学案例,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于“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听白]投稿,不代表洁臣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net/jiechen/1569.html

(4)
听白的头像听白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听白的头像
    听白 2025年09月28日

    我是洁臣号的签约作者“听白”

  • 听白
    听白 2025年09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听白
    用户092803 2025年09月28日

    文章不错《如何设计历史学科的教学案》内容很有帮助